
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3月26日正式簽署生效簡稱「台北法案」的《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案》(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),該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協助台灣鞏固邦交、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台雙邊經貿關係。
台灣政府對此表示誠摯感謝,中國官方則曾經多次因「台北法案」向美國表達不滿。中國外交部及國台辦都曾對該法案公開批評,反對美國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國內政、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。
- 美國參院通過「台北法案」 台灣外交或納入美國保護範圍
- 習近平警告:在中國搞分裂將「粉身碎骨」
- 所羅門群島和台灣斷交:台灣「零邦交國」風險有多大
- 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 元首互訪指日可待?
- 美國國防法案涉台內容令中國「強烈不滿」
「台北法案」是什麼?
美國參議院3月11日通過「台北法案」後,特朗普在3月26日已正式簽署生效。
該法案由長期親台的的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賈德納(Cory Gardner)及共和黨籍眾議員匡希恆(John Curtis)等人於2019年提出參、眾院版本。
3月4日及3月12日,美國眾議院及參議院先後通過這項法案。更早前,2018年當時就有4名共和黨參議員提出「台北法案」,不過因未能排上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議程而無疾而終。此次已通過的「台北法案」立法目的在於「應對中國日益增加對台灣的施壓,包含限制台灣國際空間以及全球外交認可」。
法案呼籲美國行政部門,對於採取行為傷害台灣安全或繁榮的國家,美國應考慮改變與其經濟、安全及外交接觸,對於與增進與台灣關係的國家,也應考慮調整其交往政策。另外,法案也呼籲美國靠其影響力或其他方式,支持台灣不以主權國家成為國際組織會員,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。同時,也鼓勵增進美台雙邊經貿關係。
法案的通過和使用

有評論稱,特朗普簽署「台北法案」後,代表保護台灣「外交」已納入美國國內法。
該法生效後,共和黨籍參議員賈德納(Cory Gardner)及民主黨參議員庫恩斯(Chris Coons)共同發佈新聞稿稱,美國應盡全力支持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地位,也對各國傳達一個強烈的訊息,就是支持中國大陸破壞台灣必須承擔後果。
台灣總統蔡英文2006年上任以來以來,已有7個邦交國與台灣斷交,目前台灣僅有15個邦交國。 「台北法案」被台灣視為美國力挺自己的重大動作。
不過,有學者稱,雖然法案彰顯美國支持台灣的立場,但對於能否發揮其成效及是否落實,持懷疑態度,多個學者認為「台北法案」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。

台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就在媒體撰文指出,「美國法案支持不用當真」。
曾志超解釋,美國國會通過支持台灣法案並不少見,而且常出現表決呈現壓倒性的結果,顯示參眾二院對台灣表達堅定的支持。但他強調:「立法通過是一回事,美國政府是否會履行則是另一回事」,並從歷年通過的法案總結出美國政府除了軍購案外,依據友台法案內容執行的比例似乎偏低。
中國兩岸問題專家、亞太智庫研究員齊泰軒在香港媒體針對「台北法案」評論稱,美國所謂的「對台支持」,完全與台灣無關,僅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種宣示而已。他解釋,該法案的內容只是把美國政府已在做的事情重申一遍而已,完全談不上美國強化或提升對台支持。
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卜道維(David Brown)也對BBC表示,「台北法案」的通過並不意味著美國對台政策會有巨大轉向。他指出,通過與真正使用法案是兩回事。
例如,《台灣旅行法》在2018年3月成為美國法律,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。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(Alex Wong)隨即訪問台灣。但自那以來兩年,台美並未實現更多高層互訪。
新舊版本
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是,《台北法案》立法的版本與2018年首度提出時的版本有諸多不同。新版本加入了關於加強經貿關係、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內容,不過,刪除了對於「傷害」台灣的國家,美國將採取何種反制舉措的大量論述。
舊版本以兩章節寫道,對於有意或已經改變或降級對台關係的國家,美國會考慮調整與該國的外交關係,削減甚至中止對其的經濟援助。
而在新版本中,這部分縮至名為「加強對台紐帶」章節下的一小點,用詞也明顯較為保守,刪減了涉及懲罰性措施的部分。
其中載明,對於採取嚴重或重大行動、對台灣安全與繁榮造成傷害的國家,美方會基於自身利益,在與國會協商後,考慮改變與該國的經濟、安全及外交往來。
「新版本的用詞更加平衡、抽象、空洞,主要從積極正面的角度鼓勵其他國家支持台灣,」卜道維說。
法案通過的時機
「台北法案》」立法的時機也值得關注,距離台灣大選結束只有兩個月。
前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局台灣政策辦公室主任、約翰·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葛天豪(David Keegan)對BBC說,美國國會在台灣大選後不久通過「台北法案」,雖然選舉與立法兩者並沒有因果關係,但時機體現了華盛頓對台灣維持強健的民主表示歡迎。
台灣大選在今年一月落下帷幕時,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曾發聲明,祝賀台灣「再次展現強健的民主制度的力量」。
「美國立法機構(國會)與行政機構(政府)目前對台灣議題有一致的態度,」葛天豪指出,「台北法案」體現華盛頓各方對北京針對台灣的威脅性或半威脅性舉動,存有相同憂慮。卜道維也指出,北京執政觀念越來越遠離民主,對外政策日趨「戰狼」,為華盛頓提供了更多親台的政治誘因。

3月27日,特朗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應約通電話,兩方就新冠疫情進行討論,並同意保持溝通。
對特朗普在與習近平通話前簽署「台北法案」,台灣前外交官劉仕傑認為,「這是典型的外交籌碼運用。」他在其臉書上寫道:「這法案縱使川普不簽,很快也會自動生效,選在跟習近平通電話前簽了,是希望這通電話能從中國手中拿到好處。」
根據美國立法程序規定,國會兩院通過法案後,總統有10天時間考慮簽署或提出反對,若總統未有行動,法案會在10天後自動生效。

中國反應
中國政府曾多次對「台北法案」提出批評,3月5日,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表示,該法案嚴重違反「一個中國」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,當時他說:「中方要求美國採取切實舉措阻止有關議案通過成法,以免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和台海和平穩定。」
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也曾表示,美國國會涉台議案「公然阻撓其他國家同中國建交、助台拓展所為'國際空間',毫無道理,」中方堅決反對美國「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國內政。」
她批評說,美國國會「一而再、再而三操弄所謂涉台議案」,只會在兩岸間挑起更多事端,為中美關係製造更多麻煩。此外,她也稱民進黨政府「總是試圖通過這種形式挾洋自重」,結果只會加劇兩岸關係的緊張和動蕩,破壞台海和平穩定。
《中國台灣網》評論員趙靜3月26日評論,該法案給民進黨面子,卻壞了台灣的「裏子」,並認為,美國明確表示法案是為幫助台灣擴大「國際空間」,這與民進黨一直宣稱的「美台關係史上最佳」正是實現了完美契合。
該評論寫道,「美國挺台法案越多,兩岸關係就越惡劣,台灣的處境就越艱難。」
趙靜認為,美國大打「台灣牌」及多次壓制以華為為首的中國科技企業,是透露出美國對自己「江湖地位」的越來越不自信。
BBC
Comment:BBC 越来越像新华社,如果中国自信,就开放党禁、报禁,开放言论自由,废除因言获罪的陋习。让香港与台湾自由发展。